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北京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斯巴达体制的婴儿 | 北京电子管厂之变迁

2024/2/10 9:43:00发布38次查看
前言
今天的酒仙桥地区是一个潮人集聚、时尚有趣的创意文化集聚区,漫步其间,斑驳的厂房、充满工业气质的构筑物、几十年前的口号标语和夸张、现代的艺术品就像古董大叔、红卫兵和朋克青年毫无防备地迎面撞在了一起,互相打量着对方,充满了狐疑。空间氛围既酷又范儿,既辉煌又叛逆,有着别样的吸引力。
在被表面上的冲击性、荒诞感、穿越感震撼之后,如果停留时间再长一点,走的更深入一点,可能就会隐约感到在这大片大片的、已经不再进行工业生产的厂房背后那默默无声的汹涌洪流,扑面而来,令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这里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诞生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部自动电话交换机、第一台atm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均产于这里。
在这里积聚了当时最先进的工厂,其中电子管厂(774厂)、有线电厂(738厂)是156工程的重要项目,再加上华北无线电元件联合厂①(718联合厂, 798、751均在其内),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子工业集群,就像今天的深圳,这里曾是全国电子元件、整机的集散地,为全国孵化了许多新的电子工厂。而电子管厂(774厂)更是明星中明星。
东郊电子城示意图
一、电子管厂概况
电子管厂总占地面积约26公顷,厂区内目前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约8万平方米为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工业厂房。90年代后对部分厂房在保留历史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改造和加固,形成了今天的恒通商务园。
电子管厂原貌
电子管厂现状平面图(红色部分为主要保留改造的建筑)
园区北入口
改建后的办公楼
二、电子管厂历史变迁
源起
建国初期,由于刚刚经历战争,国家对国防工业非常重视,而电子产品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卫星、导弹、雷达、新式战机等越来越依赖电子通讯、导航等新兴技术,可以说作为工业的头脑与神经,电子工业是当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156工程中共有10个电子项目,其中雷达厂3个,电子管厂、元件厂、有线电厂、电子束管厂、无线电复杂通讯机厂、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厂各1个。
当时主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②明确一五计划期间电子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无线电基础工业和一些缺门工业,并把电子管厂、无线电元件厂作为技术引进的重头。北京电子管厂是156工程中电子工业③的头牌项目,占到一五时期10个156工程电子项目总投资的1/5左右,建成后,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管厂。
初创
电子管厂选址最早在江浙一带,也曾拟建于武汉东湖,后来考虑气温对电子管生产的影响,苏联专家建议放在北京。
1952年,北京市确定电子管厂设于东直门外、大山子往南的陈各庄地区。
1953年,正式启用774厂名称,百位数7代表二机部十局企业,十位数7代表电子管企业,个位数4为企业顺序号。
1956年10月15日,北京电子管厂举行开工典礼,二机部部长赵尔陆发言时说“今天是我国无线电工业建设的喜日”,李富舂、聂荣臻、陈赓、谭政、肖华、赖若愚、万里、蒋南翔、邓拓等很多领导人也出席了典礼,可见当时国家的重视程度。
电子管厂开工典礼
蓬勃
电子管厂成立不久,就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根石英管,结束了大功率发射管所需石英绝缘子依靠进口的局面,之后又仿制成功主要用于坦克、炮兵电台的锁式管,1958年生产出了可用于导弹的超小型管,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生产超小型管的厂家。
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不再供应中国各地广播电台使用的大型发射管,电子管厂试制成功8种大型发射电子管,为1000千瓦大型中波广播发射机试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在发射功率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波广播发射机。
电子管厂在为军工服务的同时,还开发了用于收音机等民用产品的电子管,并通过参加广交会拓展了海外市场,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出口企业。
可以说,五十年代是电子管厂的黄金发展时期,研制生产了大量的新产品,填补了国家在电子工业领域的很多空白。电子管厂也是北京为数不多的明星企业,厂房辽阔,规摸壮观,职工众多,1958年时已有13000人,职工待遇也好,走出去的职工,一拍胸脯说是“管厂”的,找对象都比别人有优势。
电子管厂生产车间
支援
六十年代以后,工厂的外部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60年,支援建厂的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同时,为支援三线建设,电子管厂的部分职能、人员也被转移到内地。
1964年,把钨钼分厂全部搬迁到成都。
1965年,将两条小型收讯放大管线和两条中型发射管生产线移交长沙770厂。
1966年,援助建设了成都的773厂的收讯放大管项目。
1968年,支援了位于景德镇的740厂部分技术骨干,并承担技术培训、承制工装、设备,同年,支援位于银川的4430厂的改建和投产。
1970年,和别的厂家一起包建了位于宝鸡的大型广播发射电子管厂4401厂,同年,包建了位于山西的一个小型电子管厂4402厂和半导体器件厂4436厂。在支援三线的同时,电子管厂还支援了朝鲜、罗马尼亚等当时友好国家的建设,为朝鲜建设了熙川电子管厂(3874厂),为罗马尼亚建设了两条生产线。文革开始后,工厂实行军管,生产经营权利集中到军管会,工厂组织也改为营连编制。
在1960到改革开放前近20年时间里,电子管厂基本维持原有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没有进行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
徘徊
80年代后,国家在军工领域的投入减少,军工订单大幅缩减,从出生起就属于国防工业的电子工业开始军转民。电子管厂也蓄势待发,准备利用在军工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民用领域大干一场,当时,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是居民消费升级的主力,而彩电是当时家庭娱乐的主要工具,也是市场最大的民用电子产品,但种种原因,电子管厂还是没有抓住彩电这个风口。
此外,电子技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开始替代电子管技术,多重因素下,电子管厂产品市场迅速萎缩。
同时,企业的包袱也越来越重,不但要维持庞杂的产品链,还有8000多退休职工要养活。企业自1985年由电子部下放到北京市后,连年亏损,面临破产。
转型
1993年,内外交困之下的电子管厂进行股份制改革,以企业经营性资产出资、加上职工募集资金和银行债转股,成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公司。刚成立的公司,四面出击,到处找合作项目,期间甚至讨论过生产保健营养茶和爽口液,还有一段时间把节能灯作为主要产品。
此后,企业考虑自身电子管技术和显像管技术较高的关联性,从日本引进了彩色显象管所需的玻璃支杆技术,为当时产销兴旺的北京-松下彩管公司配套,算是赶上了传统彩电最后的高潮,为企业赢得了喘息之机。
但此时,包括液晶、等离子等新兴显示技术已露端倪,东方电子积极准备下一波电子技术革命,并最终选择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作为主攻方向。
2000年后,由于液晶屏便携、轻巧的特单,电脑、平板、笔记本、手机、车载系统等新兴电子产品都开始大规模应用液晶屏,液晶电视也成为主流。
2003年,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正式跨过了液晶工业的门槛,挣扎多年的京东方终于抓住了这个产业的风口。
随后开始了快速扩张,2005年在北京建设了一条5代线,2009年,在合肥建设6代线,同年,在亦庄建设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开始建设中国首条8.5代线,2011年开始量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2015年,在合肥开始建设10.5代线。到今天,包括小米、华为、联想等很多国产手机、电脑、电视都在用京东方的液晶屏,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离不开性价比高的国产屏幕。
北京京东方8.5代线厂房(图片来源: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三、背后的故事
北京电子管厂从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红旗工厂,浮浮沉沉,历经风雨,背后折射的产业发展机制探究起来也很有意思。
宏观政策
首先和国家大的宏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建国初期,在国家国防工业总体布局中,北京主要是高精尖方向,电子工业作为当时高精尖的代表,成为了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重点。
156工程10个电子项目里,有2个放在了北京④包括电子管厂(774厂)和有线电厂(738厂),再加上民主德国援建的“718联合厂”,这几个项目共占了“一五”期间国家电子工业总投资的接近一半。这一时期也是电子管厂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60年代以后,备战备荒、三线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主线。在此期间,国家基本把财力、物力、人力全部用在三线地区,包括电子管厂在内的原有的骨干老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很少,其人员、设备、资源也都通过援建、包建等形式分散到全国甚至海外,产品领域和生产能力在三十年里基本没变,从1956年建成投产到70年代末,唯一的基建是1958年为发展大型电子管建的802厂房,这一时期是电子管厂发展的停滞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紧张形势大大缓解,出于对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判断,国家开始扭转工业领域长期以来对军工、重工的倾斜,消费品取代军工品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大批从出生起就属于军工企业的电子企业发生了亏损,电子管厂的军工生产任务也连续下降,生产方向开始向民用品转移。
为满足迅速扩大的消费品市场,国家在鼓励军工企业军转民的同时,也开始在消费品领域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这对电子管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期间,电子管厂也曾做出引进彩电技术的努力,但当时的政策是有整机生产能力的优先,由于长期以来电子管厂都是元件厂,再加上其他原因,电子管厂最后只是成为北京-松下彩电整机厂的配套厂,没有在80、90年代彩电大发展时期获得更大的机会。
2000年后,为弥补在前一阶段的彩电领域大规模整套引进技术、核心零部件缺失的缺憾,国家对芯片、显示屏等电子工业核心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此时已转型为京东方,并在液晶屏领域投下重注的电子管厂终于赶上了这班车,开始走上了新的快车道。可以看到,电子管厂的起起伏伏一定程度上和国家策变化还是密不可分的。
产业环境
另外,相比其他行业,电子工业有特殊的发展规律,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颠覆性的创新,这也对电子管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
50年代时,真空电子管技术是电子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由于高保真的特点,在广播通讯、卫星雷达导航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电子管厂在50年代黄金发展期内不但生产了成批的合格军用产品,还为当时居民最重要的电器“收音机”生产了大量的电子管,同时还出口到海外很多国家。
但电子管技术也有缺点,就是电耗高,体积大,有人在比较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区别时曾说,如果用电子管制造我们现在常用的家庭电脑,可能要有好几个房间那么大才行。所以,60年代以后,晶体管(半导体)由于电耗低、体积小的特点逐渐取代了电子管,而晶体管的出现又为之后的集成电路铺平了道路,晶体管、集成电路逐渐取代电子管成为主流,日本在7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彩电的全晶体管化和集成电路化。
所以,当80年代打开国门,看到电子管技术已经被半导体技术取代时,电子管厂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在半导体领域也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80、90年代彩电大发展,是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技术成熟,形成的大规模的应用,但此时,包括液晶在内的新一代的显示技术,也被开发出来了,新技术具有图像没有闪烁、厚度薄、重量轻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对传统晶体管显像技术的替代。
电子管厂抓住了这一难得的产业契机,通过购买韩国技术进入这一领域,并在接下来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消费产品革命中重新站上了潮头。
产业的升级转型对企业是挑战也是机遇,电子管厂在50年代的辉煌、80年代的失落、如今的兴起背后都有产业升级换代的因素。
体制机制
此外,体制机制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来组织全国的生产,企业只是一个完成国家计划的生产单位。
1961年《国营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界定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对企业实行“五定”,即由政府确定企业的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人员和机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协作关系等,企业则对政府进行“五保”,即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完成成本计划、上交利润等。
国家对所有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国家则对各地企业的投资进行统筹分配。这样的体制确保了国家计划在整体上的实施落实,在关起门来苦心积累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例如,电子管厂很早就开始研究半导体,1964年就开始筹建集成电�...
北京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