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自动化需求的不断释放,以及人力成本的急剧攀升,机器人发展乘势而起。全球各国争相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布局,以期在该领域抢占优势、占据主动。今年以来,我国相继提出“智能+”新概念、并确立机器人相关新职业,同时通过高校机器人专业和学院设立申请,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了加油提速。
紧抓这一机遇,国内各地方政府也是加速出台相关引导政策、深化自身战略计划,以助推本地机器人发展的加速崛起。12月19日,据新京报快讯,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的北京,便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计划从医疗、特种、协作、仓储等机器人重点产业方向,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升级。
据了解,北京市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与近年来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局势密不可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之际,国外以美、欧、日等为代表的国家都已经陆续发布了机器人发展战略,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在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的上广深等城市也已经在机器人发展上取得了先发优势,北京必须扩大自身竞争力。
基于此,北京市计划结合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整体情况,以及综合利用自己独特优势,推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新方案按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打造并遵循了“5432”的思路与路径,并紧密结合过去发展的四大突出问题,为背景未来3年的机器人产业推进描绘出了一幅高质量的发展路线图。
其中,“5432”思路和路径分别指:
“5”是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4”是支持产学研用、央地协同、创新创业、跨界融合四大产业创新模式;“3”是激活工业、服务民生和公共安全三大领域应用市场;“2”则是破解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和京津冀产业协同两大产业协同路径。
总目标是到2022年,北京机器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在全国形成影响。比如创新方面涌现出一批机器人新型传动、人机互动、仿生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产业方面培育出2-3家国际领先企业、10余家国内领军企业,打造1-2个特色基地;示范方面完成50个左右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样板,相关应用取得进展。
综上可见,此次北京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将重点更多放在了“智能机器人”与“产业创新”之上,这一方面与北京本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完善发展中的固有弊病。
众所周知,北京市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产业生态优势十分明显。清华、北京航空航天、中科院等高校的云集,为该市提供了大量技术研发人才;同时,百度、航天云网等创新型企业的遍布,也为其带来了重要创新活力;再加上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聚集,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北京发展产业智能化创新升级可谓得天独厚。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刚介绍,2018年北京全市机器人企业数量已经有400余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这些都与北京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但同时,在完成百亿目标之外,北京也面临产业领域多、布局分散;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衔接不高;产业应用范围和深度拓展不深;关键零部件缺失、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基于此,北京提出了本次的三年行动方案,就是希望与《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关于促进北京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关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等政策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推动本市机器人研发、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的全面布局与提升。
不过总的看来,当前北京市的相关政策虽然已经不少,具体行动方案也已经谋划妥当,但产业政策合力形成仍需时日,有效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统筹组织机制和具体举措尚待成熟。因此下一步,北京需要结合实际,将制定好的《方案》进行有效落实和细化,届时其产业发展才能真正迈入预期中的“快车道”。
编辑:林中易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