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郑洋
蚂蚱是直翅目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locustoidea)昆虫的通称,一般的蚂蚱都有一对长长的翅膀,六条腿里最后两条又粗又大,民间俗称“大夯”。
在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都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一个蝗虫群最多能包含数百亿只蝗虫,它们每天能吃掉将近10万吨各种植物。试想,蝗虫铺天盖地飞来,将农田中的农作物一扫而光,让粮食绝产,将一个地方的所有植物吃光后,又集体飞往另一个地方继续扫荡……在古代一般造成蝗灾的是飞蝗(locustamigratoria),飞蝗的飞行能力极强,可以迁飞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非洲的一些飞蝗,可以从北非迁飞一直飞到印度。
摄影:罗昊
在北京常见的大蚂蚱,最大最好看的就是棉蝗,小时候在电线杆子底下抓的,也有不少就是棉蝗。棉蝗浑身湛清碧绿,个儿又大,大个儿的雌性个体可以长到10厘米左右,棉蝗的后足,大夯后边一节上有很多又粗又尖的刺犹如两根狼牙棒,这是它的防身利器,一般抓蝗虫,都会从后边它视线的死角接近,然后一把攥住它两条后腿,但有时没抓准,抓到了翅膀的后端,这时棉蝗就会用腿使劲儿地踢你的手指,那叫一个疼。就算强壮的广斧螳也不一定能顺利制服棉蝗,有时也会被那两条狼牙棒踹得晕头转向。
摄影:郑洋
除了大蚂蚱,还有种脑袋尖尖的“呱嗒扁儿”,有的地方也叫“蚂蚱扁儿”,常见的呱嗒扁儿有两种,一种是个儿大看上去瘦瘦的中华剑角蝗(chondracisrosea),能有6-7厘米长,另外一种是小个儿偏胖的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剑角蝗的大夯没有棉蝗的粗,蹦起来也没有棉蝗蹦得远,所以比较好逮,而且夏天见到的多为绿色,到了秋天土黄色的就变多了。据说是一种保护色,夏天草都是绿色的,秋天很多植物枯萎了,这样剑角蝗就能和环境混为一体,避免被捕食者发现。短额负蝗经常能看到一个大的背着一个小的,下边的大个儿的是雌性,而背上个儿小的是雄性,背负其实是在交配。
摄影:罗昊
现而今,若是在香山、植物园、百望山这些植物丰茂的公园,蚂蚱还是很常见的。在望京楼,阿穆尔隼在迁徙途中会在此停留片刻打尖儿,经常会捕捉棉蝗作为旅途中的加餐。
想要抓蚂蚱?小心它那对狼牙棒!
作者:李维阳
编辑、校对:魏 瑶
美编:沙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