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一定不会对“北京城建”四个字感到陌生。无论是早晚高峰出行的地铁、举办过诸多赛事和演出的鸟巢体育场,还是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观剧休闲的国家大剧院以及正在日夜建设的城市副中心……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建筑,都凝结着北京城建集团无数员工的心血和汗水。
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北京城建集团组建也恰满35周年。昨天下午,集团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第二届企业文化周大会,600多名职工带来了16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开场的安塞腰鼓雄壮豪迈,组歌联唱《走进新时代》嘹亮有力,舞蹈《永葆芳华》充满了旧日回忆的温情和热血……
《盛世中华 筑梦城建》安塞腰鼓
《英雄赞歌》合唱
每年七月的最后一周是城建集团的“企业文化周”,从去年开始,文化周已连续举办两届。演出正式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首先带领在场所有观众回顾了集团的发展历程:1983年7月1日,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3万多名将士集体转业,他们脱下戎装,组建了北京城建集团前身——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35年来,从最初单一的地铁施工,到后来集合了工程、地产、设计、园林、置业、资本六大产业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集团,城建集团始终坚持着奉献的初心和军人的品格。
现任北京城建兴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支部书记兼董事长的董慧文已经在集团工作了28年。在昨天演出的16个节目中,董慧文参加了两个,其中,她与同事们合作的舞台情景剧《临河速度》完全来源于去年真实的工作经历。“除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剩下的都是我们自己员工表演的。”董慧文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很忙,排练基本都是下班之后,有时候周末也要排,现在是夏天,大家一起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其实并不好受。但这是在演我们自己的故事,辛苦也是值得的。”
《临河速度》
临河村位于仁和镇东南部,是连接顺义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节点,全村大部分房屋建成时间在20年以上,危房比例大,村内基础设施老旧落后,棚改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02公顷,是顺义区面积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棚改项目。然而在董慧文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仅仅用了16天,民宅签约率就达到了100%。“临河速度”堪称全市棚改工程中的奇迹,但数字的背后,是整个团队连续多天的加班加点和村中党员们的全力支持。
《临河速度》
伴随着大屏幕上的照片,历历在目的回忆在情景剧里一幕幕地重现,既有向家人打电话诉说又一次晚归的歉意,也有和村民们一起庆祝即将乔迁新居的欢喜。“今天台上像我这个年纪的演员很多,我们这一代人来到集团的时候还是小姑娘,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集团。”董慧文说,“我们特别感谢城建集团给了我们这样一片沃土,能让我们进步,看到企业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真的非常骄傲。”
北京晚报记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