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外地的朋友问我:
“你老说,北京有人情味儿、有人情味儿
到底什么是人情味儿啊?”
嗯,这个问题问的好,起码您知道问我,
没跑去问上海人什么叫人情味儿。(玩笑)
说到底,北京人总说的人情味儿到底在哪呢?
是什么呢?
这么说吧,在北京的每个大杂院里,每条胡同,
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生活中,
在每句问候里。甚至在我们小时候,
小杂货店,小饭馆里,连那些做买卖的,
靠的都是人情味儿。
做买卖,低头弯腰下跪是基本功,
钱是要捡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北京人有句叫:挣钱像孙子,花钱像大爷!
所以如果您挣钱像大爷一样,
那么花钱就一定像孙子一样!
看过马天骥先生的文章写过: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说的一段相声中,
用曲艺曲牌表演一段儿唱:
“买卖要靠和气生财,不分穷富一样看待……
像你这样的买卖怎么能够不发财?”
那时的北京,做买卖的都跟邻居是的,
周边都是街坊,进个油盐店儿买点东西,
赶上店老板熬粥都会给孩子端一碗,
文章写过:早点铺来碗豆腐汤,快喝光了,
大爷便笑眯眯地走过来热情地说:
“来,孩子,大爷给你再加点儿汤!”
热气腾腾的汤,泡上烙饼或馒头非常香,
吃得也痛快。
其实您想,谁做买卖不是为了挣钱,
而在北京,做个小买卖,能和人聊上天儿,
“进咱们店就是—家人,大家吃舒服了我们就高兴。
味美价廉,和气体贴,顾客能不来吗?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
去家门口的副食店打个酱油,
售货员阿姨都会提醒你小心点!
去书店淘个旧书钱不够,零花钱拽在柜台上说
“这套书我定了,给我留一周”
然后老板就真跟认识你似的给你留一周。
好像每个北京孩子童年记忆里
都有个在校门口买小零食,小玩意儿的
老奶奶或者老大爷,
而且,都特和蔼可亲,笑呵呵的。
真是和气生财。
那时候也有外来做买卖的,
可那时和现在的真不一样,
基本都是北京周边儿,大部分是河北的。
(这可没有丝毫瞧不起)
都是本分人,做点小买卖,
用粮票换点鸡子儿,花生什么的。
虽然有点儿小磨叽,但还都透着实在呢。
这让我联想到这些年的一个夏天,
正好回以前家那边儿,
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瞬间就大雨瓢泼,
想跑到曾经老去的一家小卖铺避避雨。
记得以前放学经常去路过喝瓶酸奶
还会和店里的老奶奶聊过天儿。
这里有个凉棚,有小板凳,你可以坐下喝。
真是巧了,凉棚还在,跑过去刚站了一会,
嘿,您猜怎么着,店主立马来收篷子了,
还说了句“这儿可不是避雨的地方”,
这一句话,听出来了,原来店主已经换了。
本来心想,坐下来避雨,买瓶酸奶吧,
得,就您这会做的“生意经”,赶紧着,我走得了。
总听说好多店主把房子租出去开烟酒店,
说北京人开这个店房租都挣不出来,
好奇地问,别人怎么就有本事挣钱到手?
老板娘说,咱北京人卖周边都是街坊,
假烟假酒怎么能卖?听明白了,
北京当地人做买卖总的还是仗义啊!
可有的人会认为北京人懒,
是懒,懒的弄歪门邪道。。。。
懒的算计,也算计不了,
出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里街坊的,没那个脸啊。
当然,也有黑心的二道贩子,专爱骗游客的,
抹黑了北京,真希望他们能看看这文章,
感受感受当年北京做买卖的人情味儿,
这才是最好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