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也许将成为一场席卷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龙卷风。
11月底,美国旧金山的一家房地产交易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这家名叫opendoor的企业主打二手房产交易业务,从卖家手中购买房屋,进过修缮后利用独创的定价模型生成报价。更重要的一点,opendoor会为每栋房屋安装智能锁和监控摄像头,买家不必再和经纪人、卖家约定时间,可以实现独立看房。其商业逻辑就是,用修缮、房屋检测、180天不满意退款等等服务让房产标准化,用算法和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听起来是个标准的硅谷故事。
很难想象,这家成立了两年的初创公司凭借着这种重型资产买卖获得了2.1亿美金的d轮融资!整体估值已经接近10亿美元。目前opendoor的业务范围基本分布在达拉斯沃斯堡和凤凰城两个普遍被认为房价上涨空间较大的城市,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桩披着智能、去中介外皮的房产生意。
抛开国外的买卖不讲,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种智能设备+房地产的模式能走得通吗?
【opendoor只可能是美国的独角兽】
首先,照搬opendoor的模式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中国的二手房交易,主要还是以中介为主。链家和我爱我家虽然都有重资本房屋买卖等项目,可涉及到资本流通和变化较为频繁的二手房交易政策,这些项目的效果都不算太理想,也很少见到相关宣传。
至于算法模型定价能不能行得通,并不是看模型有多精准,而是要看对于卖家、买家来说这一模型相比其他人工定价的平台是否更有竞争力,同时在拥有竞争力时还要保证中介公司可以盈利。而中国地产行业又受到市场和政策两重影响,算法模型的制定恐怕还不能和国外同日而语。
智能设备呢?这好像是听起来科技含量最高、最具前景的部分。毕竟二手房买卖中看房是双方最大的痛点——房产这种重型资产自然不能一次决定,卖家买家经纪人三方不断调配时间、频繁邀约,卖家如果只有这一套房子,来人看房时还要收拾干净房间,尴尬拘谨的好像春节串亲戚。智能锁和监控摄像似乎能解决这一问题,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心里过不去那个坎。
沿袭着农耕文明的东方人的领地思维要比外国人强太多,对于家的概念更为强烈,看看airbnb式的房屋共享在中国走的有多艰难就知道了。自己不在家时让陌生人进来看房?想想就觉得不能接受。其实不光是中国人,就连opendoor也是让房屋从个人资产成为公司资产后再安装智能锁和监控摄像的。放到中国,让二手房中介在家里安装监控摄像,怎么都会有种被窥视的不安全感。
【未来会是智能设备+房地产更好的时代?】
不过就个人而言,我对智能设备+房地产还是抱着希望的。
虽然二手房目前看来走不通,但新房销售很适合应用上这样的设备。相比被房产经纪人骚扰甚至忽悠,谁不愿意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房呢?对于房产商来说也可以减少人员成本。
除了一手楼盘,还有大量分布于一二线城市周边,因投资购置的房屋也很适用于智能设备。像距离北京较近的张北县,在2009年左右有很多新楼盘指定向北京地区购房者推销,不少人抱着投资的目的买了房子。因距离、地段、气候以及旅游业发展较慢等原因,这些房屋大多闲置。而在张家口成功申请2022年冬奥会举办后,张北县的房价开始飞速上涨,这时北京地区的投资者想要售房,要不自己频繁来回于北京张家口之间,要不狠狠心把钥匙交给房产中介。
新楼盘和空置率较高、位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型二手房出售是智能设备+房地产的最大希望,随着时间发展,人们观念越来越开放,智能设备走进居住型二手房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智能设备+房地产=无能的科技?】
畅想一个未来:看到心仪的小区,扫一扫二维码获知售房情况,挑选自己想要的户型向房主发出申请,房主发送动态密码或远程开锁,在摄像头的监控下看完房型后礼貌的关上门。
如果这将是房地产的未来,那么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西装中介怎么办?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注册机构逾5万家,从业人数超100万。而房地产销售又是一个无需技术、学历门槛低的职业,调查显示87.2%的经纪人是大专、高中/中专及以下。
智能客户取代人工电话客户、销售,大数据推荐取代人工推荐,算法模型取代人工定价,智能锁取代人工看房,电子交易系统取代合同专员。然后让分布于一二三四线城市,共计100万缺少进入其他行业学历敲门砖的青壮年失业?还是说房屋中介全部转换为服务型,让100万房屋经纪人学习抹腻子、刮大白?
这时我们才会感到科技的无能,无数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在讲着同一个故事,较少人力、降低企业成本。可企业成本降低的背面,是劳动力的失业。纵观全世界,哪一个国家会把下岗潮当做幸事,又有哪一个群体的集体失业是来自于科技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