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作者:王昕霖
让随军生活更安心。
提升军人获得感幸福感的实在举措
■王昕霖
492 家北京市及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提供近 4000个招聘岗位,71家知名企业拿出800多个岗位网上招聘随军家属,后面还有更多岗位陆续提供……近日举办的“2017年驻京部队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 是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的“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许多驻京官 兵及随军家属而言,它不啻为冬日里和煦的暖阳。
11月23日,“2017年驻京部队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在北京举行,来自492家北京市及中央在京知名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岗位近4000个,4000余名随军家属参加。图为应聘者步入会场。李三红 摄
每名随军家属的背后,都有一名官兵,都有一个战位。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工作,关系官兵的切身利 益,关系战斗力建设与国防巩固,关系社会的和谐发 展。特别是在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备战打仗任务繁重 的当下,齐心协力把随军安置政策落实好,有利于增 强军人军属获得感和军事职业吸引力;想方设法把官兵牵肠挂肚的事解决好,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想打仗的事情、谋打仗的问题、抓打仗的准备。
“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但对军人家属而言,则要承受聚少离多的寂寞、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当她们享受随军这一关怀性政策时,往往又得面对就业安置和重新就业的难题。事实上,如今的随军家属不同以往,她们的学历经历、专业技能并不弱。 参加这次专场招聘会的随军家属,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8%,其中硕士博士占25%,她们当中不少人具有专业职称和技术特长。然而,“半程换道”再出发,给她们带来的是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双重压力。
同时要看到,随着社会就业政策的改革深化,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制度非常严格,地方政府精简调整,机关缩编增效、事业单位裁员分流,编制大多是 “零增长”,有的甚至“负增长”。一方面要为担当强军 使命的官兵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地方又难以拿出足够的岗位来安置,这确实构成了一对现实的矛盾。
破解随军家属安置难这一时代课题,需要创新路径,需要同心合力。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初确定在北京市开展“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试点后, 军地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组织开展“助力随军 家属就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次试点,按照 “部队提需求、多方拿岗位、军地共组织、政策作保障”的原则,探索建立“政策+协调”定向招聘随军家属模式。试点工作推开后,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人力社保和双拥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行业各领域各系统积极参与,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大力支持。在全面疏解首都人口、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专场招聘会提供如此数量的岗位帮助随军家属就业,不得不说,这次试点值得点赞。
随军家属在招聘会现场。李三红 摄
这次试点还明确,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 和战时荣立个人二等功、平时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军 人随军家属,可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和个人意向,实行保障安置;担任重大国防科研任务的现役军人和全军 选拔的优秀人才的随军家属,应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和 个人意向重点安置。这就立起一个鲜明导向:看贡献、比奉献。这样的政策导向,既照顾到为强军事业付出巨大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的同志,又能激励官兵在强军战位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 业。“人人关心”是“全社会尊崇”的题中应有之义 , 也是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的内在要求。据悉,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发出通 知,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任务落实情况纳入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一票否决”范畴,并要求416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努力走在前列。以“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为一个切入点,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支持改革、优待军人及家属的浓厚氛围,将会有更多军属愿意克服困难,全力支持官兵的梦想、强军的事业,将会使“人民军队”“全民国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服务好军人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强化官兵笃志前行的定力、奋勇攻坚的动力,更能提升部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力。我们期待,承担着走出困局、打破僵局、推动全局重要任务的这次试点,能汇聚更大合力、打开一片新天地,为军人军属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