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展区内有一个神奇的展园,园内展示的既非奇花异草,也不是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国内外标志性建筑。在这个有着1700平米的展园内,3500条装有土壤的旧轮胎鳞次栉比的分布园内。轮胎中所种植的植物虽然其貌不扬,但这些植物结出的块茎却是不少家庭在餐桌上都不可或缺的马铃薯。这个轮胎生态园正在讲述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动故事。
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以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遗产“莫瑞梯田”为灵感,室外花园为六层高差达3米的下沉式环形梯田。无论是室外由 3500条废旧回收轮胎打造的梯田,还是中心的室内建筑都大量采用了可循环、重复利用的材料,园区整体的设计思路也与本次世园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相契合。世园会期间,中心展园计划种植展出 4000 余株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马铃薯、甘薯作物,向公众宣传薯类作物的多样性与美丽。
这3500条轮胎全部由北京本地搜集而来,不仅是梯田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整个展园的围墙构成材料,塑料布也是回收而来的,铺垫在轮胎底部就可以防漏控温,让不同耐寒属性的马铃薯在对应区域中实现良性生长。“废旧轮胎是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分解需要几百年。如果我们把它们可持续地利用起来,建梯田、盖房子,那些原本会堆积起来的垃圾就被我们变废为宝了。”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设计师亚力桑德拉说。
日常生活中,马铃薯是十分常见的粮食作物,但在历史长河中,它一度曾是欧洲宫廷贵族花园的观赏类植物。直到大约8000年前,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驯化了茄属块茎植物马铃薯,这才拉开了人类食用马铃薯的序幕。而在此后近千年的时间里,古印加人因地制宜打造了他们的“农业试验基地”——莫瑞梯田。他们巧妙利用乌鲁班巴河床中独有的具有不同比热容量的鹅卵石,按照每300米不同高度的气候差别,设计建造适应不同气候的梯田,从而让农作物即使在灾难气候下也能取得好收成。莫瑞梯田是秘鲁乃至南美地区最重要的世界自然文化双料遗产,作为一道奇妙的风景,至今还在广袤的山丘间闪烁着古印加人的农耕智慧。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的梯田设计灵感正源自于此。
除了室外的梯田部分,国际马铃薯中心还有室内展区。室内展区以马铃薯为设计原型,由两个圆形穹顶且完全蔽光的建筑构成,置身其中仿佛走进马铃薯的地下生长环境。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项目设计师亚力桑德拉说,室内展区的设计同样注重绿色、低碳和环保:“我们用了200个轮胎、超过6000个玻璃瓶,将玻璃瓶切断,取玻璃瓶底部两两拼接,玻璃瓶用在了墙壁或屋顶上,既带来美感,又让空间更亮堂。”展区内设置了“薯类的科学世界”以及“假如世界没有马铃薯”两大主题,将通过声音、画面等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薯类作物的生长知识、生活应用和产业发展价值。
周末假期,去到世园会的朋友们,都可以去看看这独特的景观设计,去看看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马铃薯知识,更可以去感受聆听下关于废旧轮胎再利用给我们讲述的环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