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的越冬温度为10~14℃,相对湿度为90%左右。冬眠前应逐条检查蛇园内存养的眼镜蛇,对部分体瘦体弱的应立即处理或加工,膘肥体健的可移入冬眠场所让其冬眠,亦须防止老鼠入侵,残食正在冬眠的蛇。
野生黑眉锦蛇比较常见的就是口腔炎,对于有口腔炎的个体,要用庆大霉素,稀释一下,放到钝口注射器里给蛇冲洗口腔,然后把蛇头按到溶液里,给蛇灌服3分钟左右,1天2~3次,就好了。
冬眠状况;冬眠是陆生蛇类对冬季低温条件的一种本能适应性,也是一种长期的被迫生理状态,黑眉锦蛇也不例外。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的10月中旬也就是气温降至20℃ 以下即不再进食,于10月中、下旬入蛰冬眠,翌年5月上旬或中旬出蛰活动,冬眠期长达7个月之久。入蛰前未能吃饱的,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有时多达30%~50%,甚至更多。其冬眠的适宜温度为3~5℃,湿度为65%~75。此蛇亦有冬眠失重现象。
眼镜蛇药理作用对循环系统的毒性:呼吸麻痹虽然是眼镜蛇科毒蛇咬伤致死的首发原因,但是轻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 大多数病人已呈现心肌损害和心肌炎的心电图变化,而且眼镜蛇咬伤中毒较严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经出现严重休克;因此对循环系统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在狗注射蛇毒后,血压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血压迅速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蛇毒所含的磷酸酯酶进入机体后,形成溶血卵磷脂酶导致组织细胞破裂,引起了组织胺、缓动素、五羟色胺、腺甙类物质的释放。
大量组织胺释放,使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大,加上组织胺和缓动案使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心输出量下降。蛇毒早期使心收缩力加强加快,可能是一种代偿而非真正的强心作用。至于对离体兔心和蛙心的直接兴奋作用(所谓洋地黄样作用),估计在整体情况下无大意义。中期--由于机体的抗损害作用,发挥代偿,使血压逐渐回升;此时呼吸、循环功能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晚期--呼吸遭受抑制并逐渐转入麻痹,由于缺氧,血压常有短暂上升,在人工呼吸情况下,心收缩力逐渐减弱,心率变慢,血压持续下降,出现心律不整,心力衰竭而死。心力衰竭的原因在于蛇毒对心脏的直接毒害。心电图早期即可出现 st段下降、 t波平坦或倒置、 qt间期延长、 r波低电压等心肌损害的变化,晚期还可出现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束枝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节律或心室停顿等严重心律索乱。病理切片呈现心肌广泛浊肿、灶性坏死、心内膜下出血等急性阎质性心肌炎的病理变化。眼镜蛇毒对冠状血管呈扩张作用。从眼镜蛇毒中分离出的纯粹心脏毒素(cardiotoxin)是一种强碱性多肤,含量很高,占蛇毒干重的25-40%,对哺乳动物心脏的毒性极强,但致死性能只有神经毒性的 1/20。其原发作用是细脑膜的去极化,使心脏收缩期停跳。
宜城市盛宝蛇业专业合作社
13177202997
中国 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