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夜之间,“地摊”这个曾被消费升级更新替代的旧事物,又活了过来。自总理在记者会上重提地摊后,就连近两年不断疏散低端人口、严禁拆墙打洞的北京城,大街上也一下子涌出了无数摊贩。
6月4日下午6点,北京cbd地区的日坛公园北门,投中网在此看到,一条长约百米的人行道上,已经有超过30家摊位摆在路边,向过往行人叫卖。
一位常年在日坛公园周边贩卖水果的摊主老程告诉投中网,日坛公园北门人流量大,很多周边居民都会经此去公园里散步,门前的街道宽阔,摆上地摊也不会影响正常通行。但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此处并不允许摆摊。也是近期“中央出了政策”,才开始有了摊贩来摆摊。
这30多家摊贩中,绝大多数卖的都是衣服、鞋子、包包,少数几家卖儿童玩具和水果。赶上饭前饭后人们来公园散步的时间,这条百米小街显得很热闹,一些摊位前围满了人。
卖红枣的徐老板是第一次来日坛公园门口摆摊。他告诉投中网,其实他在工体附近有一家专卖新疆特产的门店,但受疫情影响,挣够房租都难。听说日坛公园附近可以摆摊了,他就搬了两箱红枣,又买了一批腰带来卖,“不然都没饭吃了”。
徐老板跟顾客说,摆摊没有房租,同样的枣,在他的店里卖25元一斤,在这里只卖15块钱。一会儿功夫,他就卖出去了10斤。
其实,这条临时形成的商业街上的大多数摊主,都和徐老板的情况差不多。
卖鞋的老贾告诉投中网,他和这里大多数卖衣服包包的摊主都是从马路对面的日坛国际贸易中心搬出来的。这个位于使馆区的商场,正常情况下主要顾客都是外国人,他们出售的60元一双的“耐克鞋”、50元一只的“名牌包包”,也都是卖给老外。
如今因为疫情,没了老外,他们在商场里的店铺几乎无人光顾。为了挣点“吃饭钱”,他们就把货搬到马路对面,成了“摆摊儿的”。
小郭和小易来的比其他摊主都要晚一些,但还是找到了一个好地段。这是两人第一次摆摊,地上铺的黄布摆满了各种小工艺品。由于没有经验,两人都忘了准备购物袋,甚至连价格都没定好。
他们告诉投中网,两人原本在国贸的写字楼里开了一家国学培训工作室,同样因为疫情,没有客户。这次是把本来送给客户做纪念品的东西拿出来卖,“能挣一点儿是一点儿”。同时还让顾客加微信,宣传自己的课程。
紧挨着这条地摊路的餐馆,日子也不好过。
日坛公园北门两侧,有七八家餐厅,投中网看到,已有三家关门停业。剩下的几家餐厅,也学着在门口摆起摊子,向过往行人卖些饭店里的制成品。熟悉这一带的老程说,以往,他们也是不能摆出来卖的,只能在店里消费。
地摊背后的三家餐厅,都已停业。
老程还有一个担心,虽说中央出了政策让摆摊了,但北京具体怎么执行还没确定。如果哪天城管说日坛公园这里不让摆了,他们就还得收拾家伙走人。
地摊经济火了,但这把火能烧多久,能烧多旺,目前无人能知。一定程度上来说,所谓地摊经济,更多是为了稳就业、稳民生而出的临时过渡之法,并非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之策。当下来看,恢复经济发展,促内需是重中之重。
而如何促内需,则要往新零售、新消费等数字经济上找新的解决方案。
6月10日-12日,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即将在上海召开。消费领域的著名投资人、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话后疫情时代中国新消费的发展之道。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一同讨论。
来源:投中网 田牧